西西弗文库

灿烂千阳读后感800字(推荐12篇)

西西弗文库 40

灿烂千阳读后感800字 第1篇

在阅读《灿烂千阳》之前,我对阿富汗的概念仅仅缘于地理学上知道的一个“亚洲国家”这样一个名词罢了,对于其他,则一无所知。阿富汗是一个会被人们淡忘的国家,关于它的新闻基本都跟战争有关,属于他们的似乎永远都是不平和。

而接触《灿烂千阳》,缘于一位学生的热情推荐。在此之前,我从未看过阿富汗作家的作品,欧美文学倒是看了不少。当初因为工作的繁忙,并不打算看这本书,但经不起学生的热情,我还是答应她看了这本书。只看了开头几页,就把我给深深地吸引了,我不由地跟着胡塞尼的叙述看下去。看完全文,唏嘘不已,第一次这么真切地感受到阿富汗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第一次这么真切地感受阿富汗妇女的隐忍及苦难,第一次这么深切地知道有关阿富汗的“_组织”“_”等给阿富汗人民带来的灾难。

“喀布尔每条街道都令人目不转睛 /埃及来的商旅穿行过座座市场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这段诗歌节选自17世纪著名诗人米尔扎·_·阿里·赛依伯的诗《喀布尔》。胡塞尼就是用了这首诗里的一句“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作为他第二本畅销小说的题目《灿烂千阳》(他的第一部小说是《追风筝的人》。在诗歌里,灿烂的太阳是用来比喻美丽的喀布尔的妇女,正如小说里那些可怜可爱可敬的阿富汗的女人们。)《灿烂千阳》,多么温暖而美好的名字,但我是用一种悲苦的心情读完这部小说的。

私生女玛丽雅姆的童年还算是快乐的,虽然无法和父亲生活在一起,但父亲的定期探访还是给她带来了许多快乐。在十五岁那年,为了更贴近父亲的生活,不顾母亲的阻止,执意离开她们生活的泥屋,去山下父亲的家等待父亲。但是父亲打发司机将她送回,而在家门口,她的母亲娜娜因为女儿的离开而绝望地吊死在树上。这给了对父亲还抱有幻想的玛丽亚姆近乎于死亡的打击,她终于懂了母亲所说的父亲的虚伪。在被接去父亲家没几天,父亲的几个妻子就将她嫁给喀布尔的一个老鳏夫拉希德,而她的父亲在这事情上的懦弱,让她至死不能谅解。在与老丈夫生活的十几年,玛丽雅姆怀了很多次孩子,但都不幸流产,这让粗暴的近乎是野兽的丈夫对她进行了为所欲为的虐待。玛丽亚姆以为她的生活就将如此黑暗的过去,一生不得光明。就连十五岁前父亲的探视和陪伴都是伤害她的回忆,那是辜负母亲的不能饶恕的折磨。直到莱拉出现。

莱拉是玛丽亚姆和拉希德的邻居,一个比玛丽亚姆小十几岁的小女孩。在阿富汗的战火中美丽的她失去了疼爱自己的双亲,又在拉希德的谎言下,以为失去了爱人。因为怀了爱人的孩子,不得不嫁给拉希德这个可悲可恨的男人。两个女人不但要经受战火带来的不安和困苦,还要忍受拉希德这个男人的虐待,还要总是陷在对往事的悔恨对爱人的思念当中。玛丽亚姆对莱拉从一开始的敌视,到被莱拉从拉希德的毒打下拯救,她从心里慢慢接受了莱拉这个纯真的女孩,她给予她一个母亲般的爱护。当拉希德对莱拉进行伤害的时候,她挺身而出将拉希德打死,并全力维护莱拉,让她与爱人离开是非之地,寻找他们的幸福。玛丽亚姆用生命换取莱拉的幸福,这在玛丽亚姆来说可能是简单,很正常,因为她觉得她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莱拉和她的儿女们给予的,她平静接受死亡。

“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看完《灿烂千阳》,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富汗女性的社会地位全浓缩在这句话里。据书中的描写,阿富汗妇女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一旦结婚,男人就要求她们穿上布卡,因为女性的面容只有丈夫才能看到,而且禁止女性在没有男性亲属陪伴的情况下出门,一旦女性私自出门,会被判为有罪;女性也禁止出去工作。在这男权至上的社会里,阿富汗妇女所能做的,就像玛丽雅姆的母亲娜娜说的“像你和我这样的女人,这辈子只需要学会一种本领就好了”,那就是“忍耐”。于是她们只能逆来顺受,忍受着丈夫的暴力行为,忍受着这个社会强加给她们的不公平待遇。莱拉的反抗,就只能给她带来丈夫更加残暴的毒打。

这部小说以女性的视角展开的,胡塞尼给我们展示的是人性的光辉,人们心底埋葬的关于希望的种子,无论在怎样艰难的处境,这粒希望种子终有萌生出嫩绿的芽的一天,救赎每一个虔诚的人。两位阿富汗出身完全不同但又普普通通的女性各自带着不属于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摧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胡塞尼的小说用最残酷的情节,来展现人性的美好,在血腥的过程后,给读者一个带着眼泪微笑的结局。玛丽亚姆的父亲给玛丽亚姆留下一封忏悔的信,这让读者在为玛丽亚姆悲戚的时候稍感安慰。玛丽亚姆和莱拉是彼此的灿烂太阳,在困苦的生活里给予彼此慰藉,依靠。女性的伟大在两个卑微的命如蝼蚁的女人身上象阳光一样辐照着读者的心。给予,永远是得到幸福最好的途径。在不可宽恕的年代,有着无法抹去的记忆,最终,自由与幸福抵达了穿越了战乱的莱拉,用玛利亚姆的生命。

这是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的阿富汗,这使我十分震惊,我意外于此般生活竟然在这么近的年代发生,这并不是过去,或者这还是未痊愈的伤。我不敢想象上个世纪阿富汗还处于那么一个封闭的情况,总觉得他们战火不断,但思想其他应该跟我们处于同一水平线,看完此书才发现自己视野狭窄。

我没法去深刻地体会阿富汗女性的苦难生活,我无法了解她们一生的深重灾难,但是,由她们,我更加感激并珍惜现在的生活,我自由,我拥有自己的权利。我出生并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一个和平的国度。

灿烂千阳读后感800字 第2篇

前一段时间,我读了《革命英雄故事》这本书,书里讴歌了许多精彩纷呈、感人至深的故事,无数的革命前辈用热血与生命换来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解放,让我知道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革命英雄故事》这本书歌颂了为人民服务,死得比泰山还重的张思德,赞扬了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描绘了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的邱少云……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刘志丹的故事,他宁愿牺牲自己,一心想着革命的精神让我敬佩。1926年刘志丹毕业了,之后随军东征。有一次,他带领着部队在三交镇展开战争,部队从清晨打到中午,一直不太顺利,总是攻不下三交镇。于是,刘志丹决定亲自去指挥战斗,结果,在指挥部队发起进攻时,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射中了左胸,伤到了心脏。在临死之前刘志丹还让其他战士告诉政委一定要把三交镇攻下来。他这种就至死,心只有革命,一生都为了革命事业做贡献的精神多么令人感动,我人看后心潮起伏,久久难以平静。

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每天都能在洁白、明亮的课室中学习,也没有战争时期的孩子那么痛苦,是多么的幸福。我们应该庆幸我们出身在这当今强大的中国,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还处在战乱之中,战争还在继续,只是因为我们在中国,才不受战争的伤害。但现在很多人却在浪费青春,面对一两次的打击,有人选择买醉,有人选择沉沦,更有甚者竟然选择死亡,你们难道就真的这么脆弱吗?你们在想过为我们新中国的成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吗?你们如何对得起那随风而逝的“青春”?买醉的人酒醒后,依然迷途不返;沉沦的人乘坐的时候,却发现青春不在空伤感;而那些轻生者,或许你们不会再有后悔的感觉,但你们留给生者的是无尽的伤心和失望……不要把自己的命运的交给“命运”,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写命运,尽管这条路很艰难,可你有青春,有冲劲,有干劲,还有什么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来,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来再哭,继续着自己坚定的脚步。而我们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一名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向未来腾飞展翅。

革命先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是我们精神的支柱,我们是中国的新希望。为了不辜负家长寄托在我们身上的希望,我们应该尽力地去学习,还回报我们的家长,为国家效力,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灿烂千阳读后感800字 第3篇

《灿烂千阳》中玛丽雅姆和莱拉是两种人物。

莱拉在那个黑暗的时代,生活的艰难,贫穷使她无法生活,无法生存,但她有个好主意,她不希望她的丈夫,她要去追求她想要的生活。她的丈夫为了她,不断地被剥夺她的生命,但是她并不后悔,因为她的丈夫,她的父亲,她所追求的生活,她还活着!

她的父亲是个不折不扣的女强人,在她父亲的强权下,她的母亲为了她而去世;她的姐姐因为她的父亲,她的父亲的一个朋友,而去世了;还有因为她的父亲,她的母亲和她的丈夫而死去的。她就是她,一个被剥夺被剥夺被剥夺的女生,在她父亲死后,她的母亲,她的朋友,她的妻子,还有她的丈夫,她的生活都被剥夺掉了!

她是一个被剥夺被剥夺的女生,她的母亲和她的父亲,她的父亲,她的母亲,她的生命,她的妻子还有她的妻子,她的朋友,甚至她的丈夫。她的丈夫的死亡,是她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她生命的终点。

她的母亲,她的父亲,她的朋友。她的父亲是为了她所追求的生活,她的母亲,她的父亲,他们的母亲,她的丈夫,还有她的父亲,他的朋友,她的母亲都在被剥夺被剥夺后,被剥夺掉。她的母亲,她的父亲,她的父亲,她的母亲们,都在被剥夺被剥夺!

灿烂千阳读后感800字 第4篇

“真主呀,宽恕我,怜悯我,因为你是最慈悲的!”玛丽雅姆没有一丝恐惧,在付出了爱和行动,最后一次向真主诉求。

这是我在读这本书时影响最深刻的一句话,这是怎样的震撼人心呢?只有读过恐怕才能明白吧!

玛丽雅姆,一个出身在简陋小屋的私生子。她天真地向往着美好,崇拜自己的父亲,敬爱他,可这一切却在十五岁生日那天,一切都变了。母亲的自杀,父亲的疏远,旁人的同情……玛丽雅姆的内心是混乱的,自责的,是迷茫无助的。可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玩笑:父亲将她嫁给一个中年鞋匠拉希德。十五岁的她无力反抗,就这样地承受了命运的嘲弄。

可从未想过的是,十八年后,少女莱拉在在战乱中失去了家人,自己受了重伤却活了下来并且被拉希德从废墟中挖出,还被人告知深爱的恋人死了。无依无靠的她被迫嫁给了拉希德。于是,两个命运同样悲惨的女人相遇了。她们相互厌恶排斥,但共同承受拉希德的虐待和讽刺后,她们放下了偏见,惺惺相惜,如同母女一般。两人的人生从此交织在一起,一同与命运斗争……

这本书用细腻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阿富汗这个国家女人悲惨的命运,却又在其中隐藏了希望。玛丽雅姆和莱拉是彼此的阳光,照亮了两人黑暗的人生,也点亮了未来的道路。这是一场心灵的救赎,是一本讲述了阿富汗妇女在绝望中寻找亲情、爱情以及友谊的艰难跋涉之旅。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的内心被震撼,身为和平年代的我无法亲身体验,当通过这本书的描写,我感到自己的不足。我该如何改变?

在那个战乱、黑暗的社会,玛丽雅姆和莱拉没有那般自我毁灭下去,而是做出了反抗。她们坚信远方有阳光等着她们。在这种信念驱使下,她们即使不知道该怎么做,也努力探索。反观自己,处于一个安定、健康、和谐的社会中,我们比她们优越太多太多。但我们是怎么面对困难的呢?平时一丝丝的挫败就可能使我们止步不前,学习上的一次跌倒就可能使我们灰心沮丧。我们需要的是玛丽雅姆和莱拉的勇敢和希望。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黑暗过后的不就是灿烂的阳光吗?就如同普希金说的:“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我们无法做到像她们那般逆境求生,当我们可以有对未来的信心和憧憬。

《灿烂千阳》为我们展示了阿富汗女性面对不幸时的坚强和勇气,她们的自我救赎的行为和拼搏向上的信念令我震撼,对我的影响也将延续一生。

灿烂千阳读后感800字 第5篇

读完小说后看评论里面说,译者对于出版社擅自改了书名很不高兴,应该是“一千个灿烂的太陽”。现在回头来看,觉得的确,“灿烂千陽”有些过于追求语言上的美感,而在意向上表达得并不够准确。“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陽。”但是就算是一千个太陽的光芒,也驱赶不走被战争笼罩的黑暗,散不去人们内心的恐惧与冷漠。玛丽雅姆,小说的女主人公,她一生受尽了悲惨与屈辱,但是她的圣洁,她骨子里的坚忍顽强,在她灵魂深处的高贵品质,永远不会随着她的死而消逝,她永远都在人们心中,在那里,她会发出一千个太陽般灿烂的光芒。

在读这本小说时,哭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玛丽雅姆要被执行死刑的时候。胡塞尼用他温婉柔和的笔触,用了很长的篇幅,把玛丽雅姆的心境描绘的及其细腻感人。她自出生就是低贱的‘哈拉米’,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让她一生受尽了悲惨与屈辱。最初,在隐约感到一切的信仰都是她臆想的美好时,她还是懂得去抗争,但是慢慢她已经不再有力气去争取,她明白一切都是徒劳。她一生所遇非人,多年来已经心如死灰,一直躲在自己心里的角落,对周遭的一切漠不关心。她说“爱是是人遍体鳞伤的错误,而它的帮凶,希望,则是令人悔恨莫及的幻想”,而她再也不会让自己存在一丝一毫的爱与希望。她不知道悲哀失望是什么滋味,麻木的活着,毫无怨念。可是就算是这样,就算她没有过上几天好日子,就算是她强迫自己用现实的残酷层层包皮裹住内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是有嫩芽从内心深处冲破层层阻碍迅速成长起来,那是她积压了一生的希望。她终于还是梦到自己可以不被排除在兄弟姐妹之外,梦到父亲来接她回家,梦到母亲呼唤她回家吃饭,梦到好多好多美好的片段。她知道自己一生都过得不好,但还是忍不住希望可以活得再长久一些。她强迫自己压下去的希望,最后还是都燃起来了,虽然再也没有机会实现。她觉得自己从莱拉和阿兹莎那里得到了爱,这是她黑白的人生中仅有的色彩。为了莱拉一家能活下去,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自己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在最后时刻,她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令人深深地震撼与感动。

第二次,是莱拉到玛丽雅姆的泥屋去,在那里,莱拉让自己的怀念尽情释放,当她闭上眼睛,玛丽雅姆的面容就那么清晰的在脑海中浮现。突然之间,时光又仿佛迅速倒流,她看见年轻的玛丽雅姆就坐在桌边认真的缝一个布娃娃。这一幕也清晰地在我眼前浮现,我看见还是那么年轻的玛丽雅姆,面容平静祥和,眼神透亮纯净,充满对未来的希望。这个女孩,她以后不会对生活有太多要求,不会展露自己的悲哀失望以及被人嘲笑的梦想,纵使生活艰辛,但心中的爱与善良始终不曾被磨灭。她不停地被污泥冲刷,内心却依然高贵圣洁,她的灵魂深处,有着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法将之摧毁的信念与希望。在莱拉离开泥屋时,她轻声对玛丽雅姆说着再见,仿佛不忍吵醒她的安睡,而我,也早已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

最后一次,是在莱拉取走玛丽雅姆的父亲留给她的东西时。莱拉无法理解那个放着木偶奇遇记的录影带,玛丽雅姆跟莱拉讲了几乎是所有的遭遇,但是唯独没有提及这点。坐在父亲的电影院里面和兄弟姐妹一起看木偶奇遇记,是她小时候多么强烈的愿望,不过她早已明白了那时她是多么的异想天开吧。我不知道她会不会后悔,如果她当时想要的不多,满足于跟父亲一周一次的相聚,能理解母亲爱她的方式,那么这个谎言是不是就不会被戳破,或者至少持续的再久一些。现在父亲把木偶奇遇记寄给她了,可是她再也看不到了,也永远不会知道父亲在用这种方式,企图赎罪,祈求她的原谅。而那封信,更是让我泪水涟涟一度读不下去。信里满满的写着一位父亲的无奈羞愧以及忏悔,他说玛丽雅姆是个乖女儿,说他怀念和她在一起的日子,说他后悔太多太多的事情,说他终于恍然大悟的时候一切已经无法挽回。他给玛丽雅姆封上了自己的一点遗产,他知道一切已经太迟,但还是希望死后能当她的好父亲。已经心肌衰竭面临死亡的他,多么希望最后还能见见自己的女儿,他希望像一位真正的父亲那样,为她开门,然后把她抱在怀里。但是他终究没有等到。一想到这位老父亲始终满怀期待等着敲门声响起,但最后落寞而又绝望的死去,就心酸的不能自已。玛丽雅姆小时候那种心情,终于也轮到他来体会。而更让我感到心痛的是,玛丽雅姆不曾有机会阅读这封信。她永远也不会知道,曾经深深伤害过她的父亲,在最后时刻不停地跟她说着原谅我,那么真切的恳求她来看看他。她这一生都没有好日子,而上天连父亲做的最后一点弥补都不肯给她。

最后,莱拉坚持回到了自己的家园,重建了孤儿院,她知道唯一能做的就是带着希望,活下去。这个国家有着络绎不绝的苦难,在这个国家最底层的妇女,更是受尽了落后制度的压迫,不过它就像耸立的城墙,虽然伤痕累累,一点儿都不漂亮,但依然屹立着,而它的子民,虽然可能都已对生活绝望,但我相信,他们被冷漠恐惧包皮裹住的心里,总会有希望的嫩芽试着冲出障碍。玛丽雅姆离他们并不远,她就在这儿,她在所有人心中。在那儿,她永远会发出一千个太陽般灿烂的光芒,让希望的嫩芽得以茁壮生长,最终成为茂密的树林,为他们撑开自己的那片天空。

灿烂千阳读后感800字 第6篇

在世界上的某个地方,那里的百姓一直生活在战乱中,那里的妇女一直生活在压迫中。他们生活在黑暗之中。但是,在阴影之下,缕缕阳光透过云层直射入人心,点亮阿富汗人民黯淡已久的内心。《灿烂千阳》就是讲了在阿富汗的人民,主要是妇女的忍耐与爆发的故事。

玛利雅姆一直在忍耐,她渴望得到父爱,却在被父亲辜负后,在母亲自杀后默默忍耐了;她无奈嫁给四十多岁的男人后默默忍耐了;她在遭受丈夫的毒打虐待后默默忍耐了;在发现丈夫要娶另一个女人并折辱自己后默默忍耐了;莱拉也在忍耐,为了找到出路她忍受了可笑的命运;为了保护自己和喜欢的人的孩子她选择了忍耐;阿富汗,这个国家,也在忍耐,她要忍耐与苏联美国的战争,忍耐_的暴政,忍耐饥饿与贫穷。一个国家的隐忍,两个女人的隐忍,在《灿烂千阳》中尤显沉重与辛酸。

生活对于玛丽雅姆来说是苛刻的。她是私生女,被母亲嘲笑父亲欺骗,远嫁他乡饱受欺凌,被迫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家庭,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她不得不在夹缝中生存,没有希望没有未来,面对生活她早已麻痹。只是当得知自己的家庭要被共享的时候,她也有愤怒,她恨莱拉,恨她破坏了自己的家庭,只是那愤怒与怨恨如汪洋大海中的一丝涟漪,很快又归于平静。可是后来,她面对莱拉的苦求,孩子的亲近,她变了。当一个人有了做母亲的感觉之后她是无私的,她帮助莱拉出逃,杀了自己的丈夫。不在沉默在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玛丽雅姆的爆发让我们看到母性的光辉,看见了阿富汗妇女之间的`情谊,看见了人性的伟大。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在玛丽雅姆身上,光线万千,阳光灿烂。虽然最后玛丽雅姆遭到了审判,但是她实现了一个人的意义。而她童年时期的信仰,她的父亲也在生命弥留之际表达了自己的歉意与愧疚。最终,玛丽雅姆是快乐的,是灿烂的。为了他人的幸福她的奉献,体现了一种生命的意义。

一个人被压抑久了自然会反抗,一个民族被压抑久了自然会变革。无尽的苦难的背后蕴藏了无限的希望。莱拉如此,阿富汗也如此。莱拉最后找到了自己的归属,阿富汗也会走向灿烂的未来。没有战乱,没有离苦,没有饥饿,没有贫穷,没有不公与压迫。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心有千阳,自然灿烂。阿富汗,值得灿烂美好的未来,那里的人民也值得光明与自由的人生。

灿烂千阳读后感800字 第7篇

<灿烂千阳>以两个女人的一生作为主线,讲述了在**中阿富汗人民的生活,更让我清晰地看到了生活在那里的女人的不能自主的悲惨命运。

莱拉是幸运的,从小在开明的父亲呵护下无忧无虑地成长,随着房子被击中父母离去,她被希拉德救出,却又被希拉德设下的圈套误以为塔里克已经死去。她想逃跑,但意外发现自我有了塔里克的孩子,为了这个孩子她违心地嫁给了希拉德。但是经历了种种磨难她最终得到了她想要的幸福生活,那就是与塔里克还有孩子们在一齐。

玛丽雅姆作为一个“哈拉米”(私生子)从出生便注定了一生的不幸,从那么期盼父亲的到来到去找父亲结果被远嫁到遥远的地方,离开了家,母亲因为她的出走而自杀,希拉德是个残暴专横的人,常常毒打她,也打莱拉。以前与母亲娜娜在房顶看月亮,在树下看落叶,在河边钓鱼的日子只能是美丽的回忆,快乐只属于过去。最终,她选取自我一人承受杀人的惩罚不肯与莱拉共同离去。

命运让莱拉与玛丽雅姆相识,并同在一屋檐下受着希拉德的非人折磨,从最初的敌视到之后的亲密如母女一般,莱拉在玛丽雅姆的帮忙下(与希拉德对打中打死了他)脱离了苦海,而玛丽雅姆却被执行了死刑。但是玛丽雅姆在最后是平静淡然的离去,她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得到了莱拉与莱拉孩子真心的爱,她用自我的最后力气帮忙了她们,她觉得自我这么做是值得的。而当莱拉回到玛丽雅姆生活的小村庄,见到了玛丽雅姆生前喜爱的毛拉之孙,并打开了玛的父亲留给她的东西与信,莱拉哭了,玛丽雅姆的父亲扎里勒的忏悔与道歉来得太晚了,一切都成为了迟到的爱。

<灿烂千阳>引领着我用眼、用心去领略这个国家的风景、人物、事件,没有机会也不大可能走到更多地方的我,使得书发挥了它巨大的作用,使我这个井底之蛙能够读到并感受到那些未曾感受和经历过的体验。也许我还是不能更深刻的领会书中的内涵,还是无法想象那里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对一切仍只是停留在表面,只是肤浅的认知,但是,这已然为我打开了一扇窗,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与更纷繁复杂的命运。

灿烂千阳读后感800字 第8篇

读一本书,从来没有像这样心情沉重。看完书后,觉得世界如此灰暗、人生如此悲哀,这是第一次。

因为好奇,从同学那里借来了《灿烂千阳》,这是一本战争小说,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提不起多大兴趣去看,因此借来后,把它搁置了很久。前几天,看到枕头旁边的这本书,也闲着没事,就翻起来了,没想到被这书的内容吸引住了。连续看了几天,直到今天终于看完了,而看完后,内心也很压抑,总想着要写点什么。

故事发生在充斥着战争、**中的阿富汗,故事主人公(私生女)玛丽雅姆十五岁那年,为了更贴近父亲的生活,离家出走,满怀希望地去到他父亲的住所,然而,迎接她的并非父亲的慈爱接纳,换来的是她父亲让司机打发她离开的残酷。玛丽雅姆终于看穿了他父亲的虚伪,伤心、绝望地回去她母亲身边,然而她回到家里看到的却是更令她肝肠寸断的一幕:她母亲因为对玛丽雅姆的行为感到绝望而吊死在树上。

因为她母亲的离去,她父亲不得不把她接去同住,不久,她就被她的继母嫁给了大她30多岁的拉希德,她父亲也因为爱面子、懦弱而没有反对这门婚事。玛丽雅姆曾以为自己从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然而她几度怀孕又几度流产后,拉希德对她也产生了反感,把她当成泄欲工具以及发泄怒火的对象,稍有不顺对她又打又踢,而玛丽雅姆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命,对一切都是逆来顺受,小心翼翼地生活着。

正当玛丽雅姆以为自己的一生就要如此黑暗地度过时,莱拉进入了她的生活。

莱拉是玛丽雅姆和拉希德的邻居,十五岁的莱拉,因为战争,失去了双亲,从小的青梅竹马塔里克又离开了喀布尔,拉希德在被炮弹炸毁的废墟里,把莱拉救了出来,然后又欺骗莱拉塔里克已经在战火中死去,而此时怀莱拉又怀着塔里克的孩子,她不得不嫁给可悲又可恨的拉希德。

一开始,玛丽雅姆视莱拉为敌人,骂莱拉是小偷——抢走了她的丈夫、生活、家庭。直到有一次,在拉希德暴打玛丽雅姆时,莱拉挺身而出护着玛丽雅姆。从此以后,她视莱拉为自己的女儿,给予她母亲似的待遇。当拉希德要伤害莱拉时,玛丽雅姆鼓起从来没有的勇气,用铁锹打死了拉希德。为了让莱拉和她的爱人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玛丽雅姆决定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来全力维护莱拉,让她和塔里克远离这是非之地。

也许,在玛丽雅姆看来,用生命来换取莱拉的幸福,这是最简单的事情,因为她觉得她一生最美好的回忆都是莱拉给予的,因此她很平静地接受了_判她的死刑。

胡塞尼的《灿烂千阳》展示了最残酷的故事情节,让读者看到最美好的人性,在血腥的阅读过程中,带给读者一个带着眼泪微笑的结局。

故事最后,玛丽亚姆的父亲给玛丽亚姆留下一封忏悔的信,这让读者在为玛丽亚姆悲戚的时候稍感安慰。玛丽亚姆和莱拉是彼此的灿烂太阳,在困苦的生活里给予彼此慰藉,依靠。女性的伟大在这两个卑微得命如蝼蚁的女人身上像阳光一样温暖着读者的心灵。

小说给我们读者的最大启示就是:给予,永远是得到幸福最好的途径。

灿烂千阳读后感800字 第9篇

佛家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尽演世间百态。生命无所谓伟大与渺小,每一个生命都是大自然独特的剪影。正是和而不同,方有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盛况,方有大自然生生不息与独特魅力。

生命,不因讨好别人而存在。当活出自我时,才能焕发属于自己的光彩,才能让这世界灿烂千阳。

活出自我,守住内心的澄澈。任红尘万丈,密雨斜侵,我自岿然不动。守住自我,当如阳明山人。万历年间那些“山人”们,抛却了自我与责任,追求“王世贞”式的安逸生活和谢榛那般游走谋生的手段。本以出世态度成为“山人”的文人们终把“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变成了读书的目的。唯有王守仁守住了自我,未被名利的洪流裹挟而去。于是有了阳明心学,有了“行知合一”。明朝倾颓的思想之中破出一抹异彩。

活出自我,守住真理的荣光。还是明朝,又一个人毅然站出,特立独行。唯有疏狂一老身的李贽,以自己的著作文作独自对抗封建束缚,终为捍卫真理而生死狱中。又如烧死在鲜花广场之上的布鲁诺,众多为捍卫真理而惨死于宗教裁判所之手的志士们。正是这些人,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守住真理,让人警醒,使人明悟。

活出自我,让世界多彩。正是有了百家争鸣,才有了春秋鼎盛;正是有了人性的解放,方有如今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上的千篇 一律会导致一个国家经济的凋敝,思想上的千篇 一律会导致一个民族灵魂的缺失。所幸终有那样一群人,守住内心的澄澈,追问难解之鸿蒙。以坚守,以真理,破除混沌,让这世界充满阳光。

当然,活出自我也并非放纵自我。一如康德所言:人类的理性为大自然立法。活出自我是向内挖掘彰显认得个性与潜能,并非逾越理性的界限放纵人的欲望。一切自我应在一定的分寸上绽放光华,在理性法则的交织之下塑造个性的花朵。活出自我是打开枷锁但并非抛下理智与责任。

打开枷锁,坚守自我,活出自我,愿这世界灿烂千阳。

灿烂千阳读后感800字 第10篇

《灿烂千阳》是胡赛尼四年后出版的第二本小说,出版之前即获得极大关注,2007年5月22日在美国首发,赢得评论界一致好评,使胡赛尼由新人作家一跃成为受到广泛认同的成熟作家。

《追风筝的人》是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曾经霸占了《纽约时报》排行榜数周。这本小说太令人震撼,很长一段时日,让我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但是相对来说,《追风筝的人》的文字略显稚嫩。

玛丽雅姆在阿富汗一个偏远贫穷的地方长大,被人称作“哈拉米”。她想上学,母亲却告诫她:“学校怎么会教你这样的人?一个女人只要学一样本领,那就是忍耐。“

私生女玛丽雅姆的童年在十五岁生日时一去不复返:母亲自杀,定期探访的父亲也仿佛陌路。她成为了喀布尔中年鞋匠拉希德的妻子,生活在动荡年代的家庭暴力阴影下。十八年后,战乱仍未平息,少女莱拉失去了父母与恋人,亦被迫嫁给拉希德。

两名阿富汗女性各自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重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然而,多年的骗局(塔里克还活着)终于被揭开。当莱拉再次看到塔里克时,多年前的梦想又重新浮现在脑海中,但是拉希德根本不可能放她走,终于在当天晚上多年来积蓄在心中的怨恨爆发了,拉希德想要杀死莱拉,玛丽雅姆为了救莱拉,杀死了拉希德。为了莱拉的幸福,玛丽雅姆一个人背负上了杀死丈夫的罪名,最终死在_的抢下。但是却给莱拉换来了幸福。

关于不可宽恕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灿烂千阳》再次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时空跨越三十年,用细腻感人的笔触描绘了阿富汗旧家族制度下苦苦挣扎的妇女,她们所怀抱的希望、爱情、梦想与所有的失落。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灿烂千阳读后感800字 第11篇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

也数不清它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题记

她们,年岁各异,命运多舛;

她们,出身不同,殊途同归;

她们,一个来自偏远的泥屋,一个生活在首府喀布尔;

她们,一个如今正值貌美年华,一个如今却人老珠黄……

20世纪的阿富汗,20世纪的她们,在血雨腥风中忍辱负重,在风刀霜剑中永不屈服,布卡蒙不住她们对美好的向往,硝烟驱不散她们心中的日月。

她们,饱受压迫,同历苦难;

她们,彼此扶持,协力抗争;

她们,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心中有卡车的重量;

她们,即使外表弱不禁风,也未曾将内心的坚强抹灭……

20世纪的阿富汗,20世纪的她们,刚刚逃出前苏联的魔爪,又被_组织的锁链束缚,_囚禁不了她们对美好的向往,毫无道德的强权压不垮她们心中的日月。

她们,一个叫玛丽雅姆,一个叫莱拉;

她们,一个是哈拉米(私生子),一个是掌上明珠;

她们,被同一个丈夫的鞭子狠狠地拴住,也筑起了非凡的友谊;

她们,在喀布尔火药味的天空下,汲取着希冀所给予的清凉薄荷香……

20世纪的阿富汗,20世纪的她们,共同对付残暴恶劣的丈夫,那个大他们四五十岁的喀布尔鞋匠,但她们用生命去与不平等作斗争,惨淡的现在割不断她们对美好的向往,那静谧安详的小镇上有她们心中的日月。

她们,一个只能咀嚼《古兰经》的诗文,一个有幸曾在校园里叱咤;

她们,一个被父亲矛盾地关爱,一个被父母悉心地呵护;

她们,从小到大有着太多的不同,最终却蜷居在同一屋檐下;

她们,从陌生憎恶到彼此怜悯,在不可宽恕的年代找到了不可能的友谊和不可毁灭的爱……

20世纪的阿富汗,20世纪的她们,在苦痛与颠沛流离交织的年代像母女般相濡以沫,用彼此的信任和支持忍受看似永无休止的家庭暴力和永无止境的战乱,枪炮击不碎她们对美好的向往,巴基斯坦上空纯粹的云能掀开她们心中的日月。

她们,一个胆怯到懦弱,一个却活泼自信;

她们,一个不谙世事却被世事击倒,一个憧憬着懵懂的美好却被战乱宣判“死缓”;

她们,一个希望融入父亲家庭那温馨的氛围,一个曾被真诚的好友众星捧月;

她们,经历的情感有着不同的曲折,但相同的是都只能无奈地每日看着拉希德那丑恶到没有人性的嘴脸……

20世纪的阿富汗,20世纪的她们,交汇不同的人生乐章,从苦难中洞穿梦想的绚丽,从身心俱疲中寻找到微弱得无痕的丝丝希望,国家的落后与战火纷飞灭不了她们对美好的向往,喀布尔那熟悉的街道上总有一天会升起她们心中的日月。

她们,却仅仅是一个缩影,一个痛苦的缩影;

她们,却仅仅是一份灿烂,一份饱经沧桑满是疮痍的灿烂;

她们,却仅仅是一抹阴影,一抹在幸福中隐隐发痛遏制不住的阴影;

她们,却仅仅是一场灾难,一场持续三十年之久硝烟滚滚苦痛夹杂污秽悲惨的灾难……

但——

阿富汗,站起来,抬头。蔚蓝的天是薄荷味的,那有玛丽雅姆从天堂撒下的芬芳,和莱拉在喀布尔教堂里许下的虔诚梦想!

世界和平,站起来,低头。苍茫的地泛着玫瑰香,那有玛丽雅姆从地界挖掘出的纯洁,和莱拉在喀布尔教堂里寻找到的璀璨希望!

各地朋友们,站起来,直视前方,恍若隔世的广袤滚着无垠的朝气,那有屋顶上数不清的皎洁明月,和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灿烂千阳读后感800字 第12篇

后,少女萊拉在战乱中失去了父母和恋人塔里克,也被迫嫁给拉希德。两名经历了不幸和战乱、以及在生活的重压下的女性,一开始水火不相容,后来在共同反抗拉希德的家暴中结下情谊,在苦难中相互扶持。多年之后,秘密揭开,为救萊拉,逆来顺受的玛丽雅姆拿起了榔头打死了拉希德,自首后被处决。萊拉带着与塔里克的女儿和拉希德的儿子与塔里克重新生活在一起。

第一:对阿富汗战争的控诉。

但我也希望你们来看看祖国的遗产,孩子们,来了解他的过去。”后来那些大佛被信奉_教的武装份子炸毁,几千年的文明成为粉末。在战争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不被重视的,所有的异己者的下场都只有灭亡。战火带来的不光光是看得见的死亡,还有再也无法重建的文明,这是比军费、伤亡人数等显性成本更大的危害。

第二:对阿富汗妇女地位低下的揭露

私生女玛丽雅姆的母亲娜娜说:“就像指南针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永远指向女人。”这句话也从侧面描述了阿富汗社会中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现象。

在小说中,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始终是支配者与被支配者,女性被当做男性的私人物品一样对待。首先,在社会立法方面,女性的权利就被缩减到极致,女性没有就业的权利也就只能嫁为人妇,做一个依附品,甚至女性不可以单独逛街,购物,出门,不可以展示出自己的面貌,只能做一个装在布卡里的木偶。

其次,在家庭中,女性受到惨无人道的家暴,由于男性本身在体能上就优于女性,所以在争斗中女性始终是弱势方,加上社会观念对于女性的歧视,家庭生活中女性只能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所以小说中拉希德稍有不顺,就会对毒打玛丽雅姆和萊拉,家暴成了常态。

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小说中描绘玛丽雅姆被打的场景。“那些声音是一些机械的、习以为常的程序的声音。没有咒骂,没有哭喊,没有哀求,没有突然的大叫,只有对称的殴打与被殴打,只有某种僵硬的东西反复击打肉体的扑扑声。”无论是社会中还是家庭中,女性的价值只体现在劳动和生育,得不到任何的同情和尊重。

这源于整个社会文化里对于女性的定位,在那样一个连就业的权利都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女性永远只能是被支配的一方,这种悲剧不来源于个体,而是来源于整个群体。这使我想到许多国家包括中国的一些女权主义者所宣称的女权运动。那些追求自由平等的女性反对性别歧视,要求女性拥有与男子同等的地位,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职业和生活方式。在中国,也始终存在着对男女平等的呼吁。

这不是一个意识的问题,而是一个权利与义务相匹配,能力与空间相契合的过程。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说真正实现男女平等那?大概就是只有把女性当做和男性具有同等权利、肩负同样责任的社会公民,而不是柔弱可怜的妹妹、没有必要努力的妻子和要忍受家暴的母亲,我们才可以实现真正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