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弗文库

爱国格言和诗句有关的诗句(精选339句)

西西弗文库 50

爱国格言和诗句有关的诗句 精选75句

1. 乘云径到玉皇家。——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2.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3. 中韩两国发动诗界革命

4. 中国人搞出的理论,首先要为中国人服务。——吴仲华

5. 我期望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叶挺

6.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

7.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陶行知

8. 盛世垂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曾国藩

9.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10. 爱国如饥渴——班固

11. 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12.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13. 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陈辉

14. 埋没钱塘歌吹里,当年却是皇都。——魏大中《临江仙·埋没钱塘歌吹里》

15.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16.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

17.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v^

18.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范成大《州桥》

19.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20.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夏完淳《即事·复楚情何极》

21.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22. 力争使祖国变得更加美好的人才是最爱国的——英格索尔

23.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24.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v^

25. 积极吸收音乐因素———“歌体式”与乡歌梁启超、申采浩二人都非常关心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问题。音乐对社会、国民的效用是无可否认的。音乐与诗歌语言的通俗化有着直接的关联。反过来讲,诗歌若不能对国民产生强烈的影响,梁启超认为其原因是诗歌与音乐的分离。具体而言,梁启超认为如果音乐固有的“抒感”的方式与诗歌结合的话,对幼儿、妇女、文盲等(启蒙对象)的教育有很大的功效,这无疑对诗歌的发展也有好处,尤其是在思想传播速度、效率、功效等方面起一定的作用。可见,梁启超认为通过诗歌和音乐改造精神是最见效的,因此应该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不要再犯过去“词章家”犯过的错误。这种观点在诗坛引起了共鸣,作新诗的作家纷纷写起了“诗歌与音乐”结合的诗,创作“歌体诗”一时成为社会的风气。而申采浩也对诗歌中的“音乐要素”十分重视,这与上述梁启超的观点极为相似。这些观点见于申氏在1909年12月2日连载的《天喜堂诗话》。下面,摘录一段具体的内容:“古贤儒长者皆好国诗和乡歌,多引活泼之典故,又在花鸟月夕、朋侪会集之际,往往以长吟短唱遗兴,可想其风流。此一道在近来百余年间,但只归荡子淫妓。如果上等社会调修士子,不能作国诗一句,不解吟乡歌一节,诗歌则愈取之一方,人士则愈绝愉快之道。”[3](P69)根据申采浩所言,韩民族能歌善舞,在韩国古代也都有咏唱国诗和乡歌的良好传统。但是到了近代这良好的吟诗传统断掉了。

26. 一个人只要热爱自我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冰心

27. 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一时之利无谋也,而利万世者则谋之。——胡宏

28. 爱祖国高于一切。——肖邦

29.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30. 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1. 我愿用我作部的生命,从事研究科学,来贡献给生育我栽培我的祖国和人民。——巴甫洛夫

32. 爱家的人才能爱国。——柯尔律治

33. 真正的爱国者是爱人类的,爱国决不是排外。——马铁丁

34.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v^

35. 恨不抗^v^,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36.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7.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38. 天相汉,民怀国。——史达祖《满江红·九月一日出京怀古》

39. 从风格上看,李清照的诗占主导地位的是豪放、刚健、激昂的风格,与她词中悲伤、低沉的情调是迥然不同的。所谓一定的思想内容要借助一定的语言形式,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出一定风格。李清照的诗大都是以关心现实、关心国家的生死危亡为主题,抒发着自己对祖国的一腔热血,形成了一种豪放的特点。如她的那首五言绝句《夏日绝句》: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5]全诗激昂万分,气势奔放,语言铿锵有力。诗人把矛头直指向统治阶级的最高领导,痛斥了皇帝在面对外族入侵时的逃跑的可耻行为,真是一针见血。特别是句中的“人杰”、“鬼神”等词,表现出一种大气、豪放的特点。还有《题八咏楼》诗中用“三千里、十四州”描写了江南形势的大气磅礴,如此一番壮观的景象。全诗表现出了意境阔大,体现一种豪放的风格。其实李清照的诗不仅是这两首表现出豪放的特点,而是大多都表现出一种豪放的风格。正如清人李调元评价李清照的词“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用这句话来评价李清照的诗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40.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41.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

42.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我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本事。——^v^

43. 《示儿》

44. 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45. 爱家的人才人爱国。——柯尔律治

46.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

47. 接受西方先进的近代思想梁启超的“欧洲之意境”是从广义上来说的,涵盖了政治政策、哲学思想、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等,这种思想成为摆脱“旧社会”的思想武器,是中国走向近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追求。这正是在大部分传统“旧诗”中很难体现的精神。在宋代、明代已经有人从其他文明古国(印度)引进这些“新意境”的传统,使之丰富了宋、明的诗歌“意象”,历史证明这确实有利于本国诗歌的发展。到了近代,过去的崇拜之国印度变落后了。由此,梁启超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转向了欧洲,他在日本流亡时期已经间接地体验了欧洲社会、政治、哲学、科学、医学等的“发展史”。对此,梁启超的思路是很清楚的,宋、明诗歌中所载的“印度思想”,到了近代替换为“欧洲之意境”了。那么,我们不禁会问:梁启超认为符合新诗要求或称赞过的诗人和诗作有哪些?在《饮冰室诗话》中,黄遵宪、夏曾佑、蒋智由被誉为“近代诗界三杰”。其中,梁启超提出了新诗中“模范诗”的例子———黄遵宪的《今别离》。通过对《今别离》的阅读,我们可以联想到火车、轮船、汽艇等近代科学观念下产生的新意象。黄遵宪重点描述了离别情绪,尤其是坐火车离开时忧郁的心情。该诗充满了用新意象表达的新意境。黄遵宪在诗中表现了“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正如梁启超所言:“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非常重视“新意境”,积极应用近代的科学概念并在诗歌中成功地输入。梁启超以此给文学家提供了作新诗时的参考“样本”。而这种把西方新事物和文明成果作为表现对象的“新意境”,别开生面,为诗歌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4]申采浩虽然在“东国诗界革命论”中没有直接提到“新意境”的字句。但是,申氏非常肯定通过诗歌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欲想通过诗歌传播政治、科学、民主、独立等近代精神。申氏在《天喜堂诗话》中主张的与“新意境”有关的观点包括:“如果吾子成为诗界革命者,对《阿罗郎》《宁边卓台》等‘国歌界’改其顽陋,并输入新思想。如此,才能使妇女皆读吾子的诗、儿童也皆革新吾子的诗,从此不恋全国的感情和风俗。”在这里,申采浩认为如果想当诗界的革命者,必须改变当时诗坛上风靡一时的“顽陋”之风气,那么,怎么改变呢?申氏给出了简单明了的答案,就是在诗歌中载入“新思想”。值得注意的是,申采浩一再强调革新诗歌就等于革新国家,当然,从现在的文学观念来讲,虽然这二者之间不能画等号,但是,也不能漠视它们之间某种内在的互动关系。这种比较极端的“诗歌效用论”的功利主义文学观贯穿着申采浩的整个论点。申氏在1909年11月16日发表的“诗话”中更深化了这种观点,他断定所谓的“新意境”就是拯救国家的一种知识,认为“普及新思想等于普及国民知识”。这种知识慢慢积累之后,可以变成国家的实力。由此来看,梁、申二人都深信创作新诗可以推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因此梁、申二人不约而同地主张在诗中输入“新意境”,按照这一思路,虽然申采浩在《天喜堂诗话》中使用了“新思想”一词,但可以推知他所指的“新思想”就是政治、民主、科学等近代思想,正是梁启超所说的“欧洲之精神”。申采浩的“新思想”,实际上是梁启超的“新意境”。

48.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49.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婴

50. 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欧阳修

51.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

52. 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杜甫

53.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

54. 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拿破仑

55.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

56.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57. 要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58. 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家乡……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终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v^

59. 精忠报国。还我河山!岳飞

60. 《凉州词》

61. 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

62. 丰富想象,再现事物的外在美。古诗用寥寥数言,就勾勒出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创设了一个个优美的意境,在初读诗文之后,即开启孩子们的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写什么情景――此举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想象能力。通过读与思,他们知道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写碧玉般的垂柳,如同妩媚的少女,亭亭玉立在我们面前,无数条纤细的柳条,犹如那美丽的绿裙带,在春风中轻盈的飘舞;通过读与思,他们领略到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观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体会到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与“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的凄惨悲凉;他们加入了“急走追黄碟”、“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行列,感受到了“春潮滞雨”的节奏。通过这些练习,孩子们在欣赏诗文的同时,开启了心灵的创造之门,大大促进了想象能力的发展,增强了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写作能力。

63. 忧国者不顾其身,爱民者不罔其上。——林逋

64.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65.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杜甫

66.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67. 爱国的主要方法,就是要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谢觉哉

68.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69. 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70. 爱祖国,首先要了解祖国;不了解,就说不上爱。——任继愈

71.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其然。——崔颢

72. 中国的文人,历来重气节。一个画家如果不爱民族,不爱祖国,就是丧失民族气节。画的价值,重在人格。人格——爱国第一。——李苦禅

73.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74.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75. 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黄庭坚《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

爱国格言和诗句有关的诗句 精选147句

1. 君子之为学也,将以成身而备天下国家之用也。--宋纁

2. 一个人要帮忙弱者,应当自我成为强者,而不是和他们一样变成弱者。——罗曼·罗兰

3.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戚继光《立刻作》

4.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5. 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李梦阳

6. 革新诗歌的内容

7. 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李希仲

8.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

9. 赤心事上,忧国如家。——韩愈

10.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白居易《醉赠刘八使君》

11.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必须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我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傅雷

12.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13. 青春元不老,君知否。——辛弃疾《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14. 以国家之务为己任。——韩愈

15. 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海涅

16. 梁启超与申采浩革新诗歌的原因及其纲领

17. 莫避春阴上马迟。——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18.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

19.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郑思肖《二砺》

20. 武皇去金阁,英威长寂寞。——江淹《铜爵妓》

21. 能够献身于自我祖国的事业,为实现梦想而斗争,这是最光荣可是的事情了。——吴玉章

22. 反复诵读,领略诗文的语言美。古诗以韵文形式展示了其音乐性极强的特点,适当引导学生了解其格律特征,在反复诵读中去感受古诗文富有节奏的音乐性语言,从中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学生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深入品味语言的内涵、节奏、韵味、美感,以读来检验对诗的语言的理解,做到诗中入境,诗中悟情。

23. 《少年行》

24.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25. 一身忧国心,千古敢言气。--楼钥

26. 恨不抗^v^,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

27.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28.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陈辉

29. 西北大风起,东南战血多。风吹铁马动,还我旧山河。——杨虎城

30.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v^

31.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提高。——鲁迅

32.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

33. 意境想像再现法

34. 热爱自我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海涅

35.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v^

36. 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伊索

37. 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38. 爱国如饥渴。--班固

39. 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文天祥

40.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吕坤

41.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

42. 著名诗人与扇诗

43. 《马上作》

44. 追求诗歌语言的通俗化———使用口语和俗语在革新诗歌语言方面,梁启超和申采浩二人在追求诗歌语言的通俗化问题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首先,梁启超对丘逢甲的诗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对语言通俗的问题的看法:“其《己亥秋感八首》之一云……皆以民间流行最俗最不经之语入诗,而能雅驯温厚乃尔,得不谓诗歌革命一钜子耶?”[2](P30)在这里,梁启超的基本论点是在诗歌中无妨使用“俗语”或“口语”等通俗语言,如果这些“通俗语言”使用得恰到好处,不仅能使诗歌本身具有“雅驯温厚”的魅力,也能让诗歌与民众走得更近,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另外,梁启超也将诗歌的通俗化运动推广到校歌的改良上,在校歌中提倡使用俗语和口语。我们不妨引用一段重要的部分:“今吾国之所谓唱歌,其文之高深,十倍于读本;甚有一字一句,即用数十行讲义,而幼稚仍不知者以是教幼稚,其何能达唱歌之目的。谨广告海内诗人之欲改良是举者,请以他国小学唱歌为标本,然后以最浅之文字,存以深意发为文章。与其文也宁俗,与其曲也宁直。”[2](P77-78)这样,梁启超认为当时校歌的歌词难于课本,因此从校歌的效用来说是“无用武之地”的,往往出现“没有人读懂也没有人听懂”的情况,因此梁启超主张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来改写。校歌应该使用最浅层次的语言来作词,直露地表达出其包含之意义。在申采浩革新诗歌语言的观点中,也能找到受到梁启超观点影响的痕迹。申采浩在1909年11月16日连载的《天喜堂诗话》中明确地提出了自己对革新诗歌语言问题的见解:“诗歌是以陶融人的感情为目的,多宜用国语乎,以国语成句,使妇人、幼儿也一读皆晓之注意。乃普及国民知识有效力。近日闻各学校用歌,即太多杂用汉字……可云:亦是教育界的缺点。”由此可见,申采浩有意地排斥使用汉字,提倡使用“纯韩文”。

45.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杜甫

46.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

47. 认为艺术家的自由在于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是错误的。这是胡作非为者的自由。——(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48.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49.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屈原《国殇》

50. 爱国反倒受穷,谁还敢去爱国?——蒲柏

51.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

52. 咱们从别人的发明中享受了很大的利益,咱们也就应乐于有机会以咱们的任何一种发明为别人服务;而这种事咱们就应自愿的和慷慨地去作。——^v^

53. 位卑不敢忘忧国。--陆游

54.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55.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范晔

56.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杜审言

57. 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

58. 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裴多菲

59. 为了新中国,冲啊!——董存瑞

60.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61.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62.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曹植

63.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v^《沁园春·雪》

64.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

65. 专利国家,不为身谋。——司马光

66. 工人阶级要用自我的模范行动来带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马恒昌

67. 但愿天下,家家足稻粱!我命浑小事,我死庸何伤!——文天祥

68. 指导诵读,丰富积累

69.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70. 《从军行》

71.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三》

72. 如果一个人没国家民族观念,即使富有,也实在令人惋惜。——李嘉诚

73.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一他表现出来,中国才有真提高。---鲁迅

74.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5.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76.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77. 咬文嚼字,体会事物的本质美。古诗语言洗练,文字精当,乃诗人斟词酌句而成,体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美。在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时,引导学生换“绿”字再加比较,使大家感受“绿”的绝妙之处,它写活了江南的春天,芳草如茵,绿满山川,充满勃勃生机,真是“诗眼”。我还鼓励学生寻找王安石反复炼句的小故事,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鼓励他们在写作中努力锤炼语言,以准确表现事物的本质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78. 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79.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80.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

81. 家国兴亡身独存,玉容还受楚王恩。——汪遵《息国》

82.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v^

83. 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84. 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何香凝

85. 关于诗歌的风格

86. 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87. 愁损辞乡去国人。——朱敦儒《采桑子·彭浪矶》

88.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

89.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李纲《病牛》

90. 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曾孙周发。——黄中辅《念奴娇·炎精中否》

91. 《己亥杂诗》

92.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93.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94.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

95.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徐特立

96. 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我的生命边为有用的生命,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果戈理

97. 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98. 归来报命日,恢复我神州。——吉鸿昌

99.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100.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曹植

101.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李梦阳

102.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103.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104. 飞燕皇后轻身舞,紫宫夫人绝世歌。——李白《阳春歌》

10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06. 假如我是有一些潜质的话,我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林耐

107.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108.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

109.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110.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屈原《国殇》

111. 开展活动,指导运用

112.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咏田家》

113.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114. 每个人应当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巴金

115.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116. 皇情眷亿兆,割念俯怀柔。——郑愔《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117.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李延年《北方有佳人》

118.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19. 《夏日绝句》

120.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赵孟頫《岳鄂王墓》

121. 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

122. 赏析意境,训练美感

123. 宠锡从仙禁,光华出汉京。——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124. 假如我是有一些本事的话,我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林耐

125. 一寸赤心惟报国。——陆游

126. 胸中有誓深如海,肯使神州竟陆沉!——郑思肖

127.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

128.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129. 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130. 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大仲马

131.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范晔

132. 君子之为学也,将以成身而备天下国家之用也。——宋纁

133. 人类的`最高精神面就是爱国。——荣格

134.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135.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坤

136. 假如我是有一些能力的话,我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林耐

137. 短篷炊饮鲈鱼熟,除却松江枉费诗。——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138.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39.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夏完淳《一剪梅·咏柳》

140.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141. 知人读诗鉴赏,激感。

142.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严武《军城早秋》

143. 古之善为天下者,计大而不计小。——《旧唐书?陈子昂传》

14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145. 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

146.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秋逢甲《春愁》

147. 除非你能消除人类爱国的心,否则世界永远不会太平。——肖伯纳

爱国格言和诗句有关的诗句 精选108句

1. 真正的爱国主义是不分党派的。——托·斯摩莱特

2. 望上国,山呼鳌抃,遥爇炉香。——柳永《送征衣·过韶阳》

3. 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壮士心。——顾炎武《海上》

4. 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吾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王维《老将行》

5. 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

6. 使用“新语句”梁启超在革新诗歌的语言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梁启超革新诗歌的“三长”之中,第二个内容是关于“新语句”的。所谓“新语句”就是“欧洲的语句”及日本翻译的西方书籍中的新名词。梁启超主张积极引进这样的“新语句”。梁氏认为在使用“新语句”的诗歌中,郑西乡的诗歌发挥得最为淋漓尽致。究其原因,梁启超认为郑西乡诗歌中“日本译西书之语句”(新名词)使用得非常自然,甚至认为“天衣无缝”,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们仔细一看,这些新名词包括民主、政治、社会科学等思想,无疑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也推进了诗歌语言的革新,提高了国民的素质和教养水平。而申采浩的“东国诗界革命论”中也有对使用“新语句”的看法。申采浩认为在诗中输入“新语句”能起到启蒙民众的作用。他对当前“新诗”中使用新名词的问题有精辟的论述:“东国诗何为?盖出于‘东国语、东国文、东国音’。”[3](P63)申采浩所说的“东国”意味着韩国,因此,他得出了一个结论:韩国的新诗应该用“东国语、东国文、东国音”来写。更确切地来讲,在韩国的诗歌中,如果要真正地表露韩国人的思想感情,应该使用韩文来作诗。而且申采浩还纠正了当前误认为自己在创作“新诗”的诗人及其诗作,申氏认为即便使用了新名词,但仍习用中国的“七言绝句”“五言绝句”等作诗方式的话,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东国”的诗歌,这种诗歌格律、音律是适合汉语的,而从韩文的语言特点上考虑,应该要打破作诗的形式和格律。不然就与“东国诗界革命”的宗旨相违背。再者,申采浩再三强调了使用韩文的重要性。实际上,使用韩文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读者群,读者群又应该跟启蒙的对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从民族主义角度去看,作诗应具备的前提条件是:第一,拥有广泛的读者群;第二,具有极快的传播速度。由此可见,申采浩主张以韩文创作新诗,以韩文来输入新意境和新语句是有一定道理的。

7.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岳飞

8. 国既不国,家何能存!

9. 不要过分的醉心放任自由,一点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克雷洛夫

10.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岳飞

1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2.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13. 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14.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15. 此地以往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刘沧《经炀帝行宫》

16.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

17.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8.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李白

19. 爱国格言和古诗句句二

20. 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2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22. 恨不抗^v^,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23. 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陈恭尹

24. 一寸赤心惟报国。——宋·陆游《江北庄取米》

25.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26. 要爱国,祖国须可爱。——伯克

27. 爱祖国,为祖国的前途而奋斗,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苏步青

28.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29. 从语言上看,李清照的诗中大量用典和化用古代的名人典句,这使她的诗具有言简义丰的特点,深化了诗歌的内涵。她用几十个字就能传达出自己的思想和品格,这使她的诗读起来耐人寻味,从而让人读出诗的品味和思想内涵,更能显示出诗人的才华。如从宁死不屈的项羽,不愿为司马氏效劳而慷慨就义的嵇康,到不为名利所累、功成名退的严子陵,用这些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如《咏史》:“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4]这首诗主要是在公元一一二七年,徽宗、钦宗被掳以后,金人先后扶持^v^张邦昌和刘豫成立伪楚和伪齐傀儡^v^,作为对汉族人民进行统治的工具。在诗中以两汉喻指两宋,把类似忠于新王朝的楚、齐伪^v^,拟为令人憎恨的“赘疣”,说明南宋继承北宋。借写历史上反抗虚伪礼法慷慨就义的嵇康,表示对北方金人支持傀儡^v^的憎恨。歌颂抗敌忠士,鞭挞投降奸贼。[6]

30.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坤

31. 以国家之务为己任。——韩愈《送许郢州序》

32.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33. 钟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钟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34. 素臣称有道,守在於四夷。——田锡《塞上曲》

35. 平生铁面心,忘家思报国。——陆游

36. 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吴玉章

37. 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38. “古人之风格”与“国诗风格”关于诗歌风格问题,梁启超没有明白的论述,也没有具体而详细的说明,但是通过阅读《饮冰室诗话》对诗人及其诗歌的评价,我们可以间接地了解到梁氏对诗歌风格的具体看法。我们不妨引用一段梁启超评价黄遵宪的诗的文字:“时彦中能为诗人之诗而锐意欲造新国者,莫如黄公度。其集中有《今别离》四首,又《吴太夫人寿诗》等,皆纯以欧洲意境行之,然新语句尚少。盖由新语句与古风格常相背驰。公度重风格者,故勉避之也。”总结上述观点,梁启超对黄遵宪的诗歌是抱着肯定的态度进行评价的,那么,我们不禁会问道:梁启超具体肯定在什么地方呢?根据梁启超所言,黄遵宪的诗就是“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相对而言,黄遵宪的诗中之所以“新语句”比“新意境”较少,是因为黄遵宪重视诗歌风格。对此,梁启超提到了其中的关键:“盖由新语句与古风格常相背驰。”在这种相互矛盾的情况之下,梁启超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新意境”。究其原因,是因为“诗界革命”在初期阶段曾经有过失败的教训,有些新诗“其语句(新名词———引者注)则经子生涩语、佛典语、欧洲语杂用”[1](P155),往往出现除了作者之外旁人看不懂的现象,如果没有注释的话,就完全不明其意。梁氏甚至认为这样的诗人,“然已不备诗家之资格”。因此梁氏不愿意看到在诗坛上涌现“以堆满纸新名词为革命”的低质的新诗。梁氏盼望出现二者兼顾的新诗,就是重视“新意境加旧风格”的诗歌。显而易见,如果过多地使用新词语的话,自然会打破中国古典诗歌拥有的音律和格律,不能互相“调和”,也不能创造出一种诗的“气质”。那么,这种气质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正如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所言:“理想的风格是读其诗,则宋人风格中之最高尚者。俊伟激越,芳馨悱恻,三复之不忍去也。”梁氏欣赏宋代诗人的风格,认为其诗的气概是“俊伟激越,芳馨悱恻”的,是当时文人值得参考的。申采浩也有针对诗歌风格展开的论述。他曾说过:韩国国诗最合适的形式是“东国语、东国文、东国音”,且申氏认为理想诗歌风格是“国诗”,即传统的国文诗歌。毋庸置疑,申采浩有意摆脱汉诗的束缚,保持国语的音律,认为最合适的就是“国诗国风”。申采浩对作为一种诗歌形式的国诗有精辟的论述,我们不妨引用一段:“帝国新闻曾悬国字韵,购赏‘国文七字诗’或‘七字诗’。此种新国诗体,曰:‘否也,不可也。’英国诗是自有英国诗的音节,俄国诗是自有俄国诗的音节,其他各国诗皆然……又或近日各学校,效仿日本音节,间有制作十一字歌者,此亦制作国文七字诗之类。”[3](P61-62)在这里,申采浩的思路是非常清楚的,申氏不能把“国文七字诗”视为“新诗”。究其原因,“国文七字诗”的源头是汉诗的“七言绝句”。对此,申采浩举了个非常有趣的例子:“英国诗是自有英国诗的音节,俄国诗是自有俄国诗的音节,其他各国诗皆然。如果甲国的诗以乙国的音节效,这属于是把鹤膝换成凫脚,把狗尾换成黄貂。”简言之,借用汉诗的格律,使用国文的诗是一种“畸形诗”。因此申采浩认为一国的语言有自身的表述规律,不能一味地模仿国外的诗歌风格。因此把“汉诗”和“国诗”分开来了。同样,借用“日本音节”作诗也不过是如此而已,也不能把它视为韩国的“新诗”。

39. 革新诗歌的语言

40.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41. 《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42. 爱国,是一种极高贵的感情活动。——茅盾

43. 虚荣的人注视着自我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马蒂

44.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可是学者是属于祖国的。——巴斯德

45. 爱国不分先后。——民谚

4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47. 丈夫所至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海瑞

48.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49.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5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1.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52.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53.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苏轼

54.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55.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v^

56.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57. 《题西安邸》

58.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59. 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聂鲁达

60.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61. 咱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可是咱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马克思

62. 整体把握,感受诗人的心灵美。在“指导阅读,再现画面”后进行感情诵读的指导,引导孩子们从整体把握诗句中所流露出来的感情,去深入剖析诗人的内心世界,如从“但悲不见九州同”中体会诗人临终之时,爱国之心永不泯灭,至死不忘收复中原,不忘在金人铁蹄下苦苦挣扎的劳动人民;从“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体会到诗人绵长的思乡之情;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体会到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领略奋发向上的豪情壮志……孩子们在反复诵读中,不但领略到了诗的意境,而且感受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深化我还语言的理解和感悟的同时使思想和情感得到进一步的熏陶。

63.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64.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赵博生

65.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6.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67. 利于国者爱之,害与国者恶之。——晏婴

68. 我无论做什么,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巴甫洛夫

69. 爱国主义是一种生动的集体责任感。——奥尔丁顿

70.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国殇》

71. 《出塞》

72. 爱国如饥渴。——范晔

73. 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上的美德。——孟德斯鸠

74. 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法)拿破仑

75. 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李四光

76.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

77.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裴多菲

78.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

79.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80.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81. 歌钟旋可望,衽席岂难行。——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82. 爱国之心,实为一国之命脉。——蔡元培

83.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84.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v^

85.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送人赴安西》

86. 唐诗中的“扇韵”

87. 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88. 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89.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90. 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孔夷《南浦·旅怀》

91.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92. 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93.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94. 投死为国,以义灭身。——曹操

95.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96. 李清照的诗完整的只有十几首,连残篇零句在内也不过三十几首,她的诗可以大致分为咏史诗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夏日绝句》、《咏史》、失题: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南来面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意水寒等。忧国诗有是《《上枢密韩佗胄诗》、《题八咏楼》;感怀诗有《晓梦》、《感怀》、《钓台》、《偶成》等。应酬诗有《端午贴子词》、《春贴子词》、《皇帝阁春贴子》、《贵妃阁春贴子》等。

97. 关键词句推敲法

98.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我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

99.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陆游

100. 人不仅为自己而生,而且也为祖国活着。——柏拉图

101.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冼星海

10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03. 一身忧国心,千古敢言气。——楼钥

104. 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陈辉

105.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106.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107. 富贵倘来君莫问,丹心报国是男儿。——于谦

108. 东南西北效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洪秀全《吟剑》

爱国格言和诗句有关的诗句 精选9句

1. 体现尚武精神“新意境”除了体现西方近代精神之外,还要体现“尚武精神”。梁、申二人认为欲想启蒙民众,以至恢复^v^和自主独立的话,宣传“尚武精神”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对此,梁启超从诗歌中衍生出革新“军歌”的想法,提倡创作别出心裁的“军歌”。他把诗歌和音乐结合起来,在“军歌”中赋予了具有革新意义的尚武精神,也肯定了其传播效果。梁启超还亲自创作了表现民族自豪、富有爱国热情的《爱国歌》等具有不落俗套风格的咏史、怀古之作和反映现实人物与事件的作品。申采浩的“东国诗界革命论”也提到尚武精神的重要性。申氏的《天喜堂诗话》创作于1909年,这正是“韩日合邦”的前一年,可想而知,当时已经沦落为日本殖民地的韩国的社会风气。在舆论界从事的申采浩,必须得呼吁近代韩国诗坛的诗人创作富有尚武精神的诗歌,其目的与梁氏毫无二致,都是让国民团结一致,积极爱国,对抗日本,摆脱殖民。申氏从韩国历史英雄的功烈出发,试图激励尚武精神。同时,申采浩介绍与英雄有关的诗歌。这些诗歌都是赞扬战绩、鼓励勇气的,甚至还有安慰战死名将的灵魂的。申采浩认为此类诗歌要广泛流传,所以鼓励民众多阅读:“昔者雩冈寄送《续选》一卷,开读此卷,记载本朝以来之帝王、将相、名儒、通达人士诗。其名既是‘续选’,则必有其前篇……其中,或载有愚温达、乙支文德诸公《出军歌》,又或载有《阳山歌》《会苏歌》等。”在这里,申采浩之所以介绍《续选》,是因为这些诗作的主题或题材与爱国、尚武精神是分不开的。申氏尤其认为歌颂英雄种种业绩能启发爱国之心,因此特别举出了韩国史上名将温达和乙支文德,他们二人分别是高丽第25代平原王、第26代婴阳王时期的名将,都有打败外敌的优异战绩。

2.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严遂成《乌江项王庙》

3.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4. 《满江红》

5.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 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拿破仑

7.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8.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贾谊

9.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