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弗文库

论语读后感900字高中(实用19篇)

西西弗文库 35

论语读后感900字高中 第1篇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_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论语读后感900字高中 第2篇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一直统治着中国人的思想。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_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论语读后感900字高中 第3篇

《论语》既朴实无华又秀色可餐,白纸黑字,片言只语就勾画出了美好图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道出治国真谛;“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酝酿凌云壮志;“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描摹君子气概;“仁者爱人,亲亲爱人”呼唤人间温情。这些朴素而睿智的词语使我的心灵干净明澈,引我走进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

规范我的言行和学习方法。印象最深的是:上半年,我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对概念、句型的理解,这使我学得并不扎实,特别是英语……后来,我反复咀嚼了《论语》,其中“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话语,使我受益匪浅。《论语》倡导的老实、严谨的学习态度,这比任何一种学习法都行之有效。反复咀嚼,如同在苍翠的青橄榄中嚼出丝丝清凉:做事一定不能违背原则,不仅仅是学习,否则必然失败。我豁然开朗。

思,然后明目标。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它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有了知识,没有思想,就是不切实际的罔。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不是最终目标。我们还必须学会思考人生,人应当成为怎样的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前十天,我夸下海口说我知道一个半元音字母,结果我姐姐不信,偏让我说出来,哎,这下可闹笑了笑话。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思考,然后明确目标,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应思考立身和处世的原则。“内圣外王”的君子,是我们做人做事的目标和准则,也许也是需要用毕生努力不断去接近的一个目标。

读《论语》,让我们的心灵和谐饱满,让我们对生活有热爱,有向往。因为它太博大精深,我不敢说我已读懂《论语》,但我从中悟出了很多知识、启迪,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我还会坚持研读《论语》,一点一滴的通透其心灵,使我的心灵芳香馥郁。

论语读后感900字高中 第4篇

在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在博大精深、百花齐放的中国文化中,在历经沧桑摒弃与珍视后,一部在当今射界享誉全球的经典着作《论语》如珍珠般闪耀在中华大地的上空。

小时候,只知道似乎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捋着长长的胡须“之、乎、者、也”。到了初中,在课本中读到了《论语》中的名句,才知道那位老爷爷正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上了高中之后,拿起《论语》便不自觉的有一种厚重的情感涌上了心头。翻开一看,我,被这位只会的老人深深吸引了。终于明白为什么《论语》这部书会流传到现在,而且经久不衰反而越加珍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老夫子为我找到了学与思的最佳契合点,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由此一目了然;“过而不改,谓之过矣”,“小人之过也必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于对待过错的态度。品德高尚的人用于面对过错,鄙陋肤浅的人掩饰自己的过失。所以君子日进,而小人日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富贵与贫贱,孔子的态度很明确,外在的事物不应扰乱内心的宁静,在义与利的选择中,义应为之上。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位集前瞻性与人生哲理于一身的为人,竟然没有得到众诸侯的重用,以至于使圣人沦为丧家犬,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悲剧。但是值得情形的使,孔子伟大的思想保存了下来,并成为中华民族的根深植于地下。

邂逅《论语》我是幸运的,因为它赐予了我无尽的人生智慧。对于这部着作,即便将书页翻得发黄,我也无法将其读得透彻,无法将全部的只会汲取出来,只能祈祷在处于人生困境的时候,能够领悟一些道理,知道我走出人生的低谷。

1.论语读后感

2.《论语》读后感

3.论语读后感800字

4.论语读后感500字

5.论语读后感600字

6.论语的读后感3则

7.《论语》读后感八篇

8.《论语》读后感300字

9.《论语》读后感800字(精编版)

10.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900字高中 第5篇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内容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确,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习的道理。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有一个环节,是有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跟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跟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论语读后感900字高中 第6篇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包括内容非常广泛,有ZZ·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日常的主要依据。

《论语通解》对论语的全部原文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注释和翻译,以方便人们阅读和理解。

《论语》中有很多语句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颂的名言警句如‘言必行,行必果’;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论语》不仅是中国思想史·文学史的不朽名著。孔子的思想已经成为全人类的精神遗产之一。

《论语通解》对《论语》的全部原文进行翻译,便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和观念,并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会做人,求学,和处事的道理。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其次还包括“忠·恕·孝·悌”等道德观念在《论语通解》中更加深刻的表现出来。

孔子不仅不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让每个人都有和王公贵族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体现了孔子以学习为乐的性格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修养。

“孝悌者也,其与仁之本也”孝悌是仁的根本,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不再世都应如此,而孔子着重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孔子和《论语》教育我们为人处世,《论语通解》则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这些道理,要以学习为乐;并且与人为善,谦恭和蔼,并且要学会肖申父母,做到发自内心的孝。

论语读后感900字高中 第7篇

暑假里的一天,妈妈带我去武进图书馆看书,我读到了《论语》这本书。

我知道了孔子是古时候著名的大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论语》记录了很多孔子说的话,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帮助,其中有几句印象最深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讲的是: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的体会和见解,就可以当老师了。孔子的这种学习方法很好,我们要在课后或回家以后复习一下当天学习的内容。通过复习可以让我们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会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以后我要天天复习,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谈到学习,小朋友们只认为向老师学、向书本学,这样我们学到的东西就非常有限。其实只要我们用心,随时随地都能学到东西,这样我们学到的东西都大为增加,就如孔子说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人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要引以为鉴,以利于自己改正。”这句话告诉我们:朋友或同学之间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写的真好,我们要好好读读。

学到了学习方法和态度,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现实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生无尽的思考。“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是最珍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的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我相信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通过学习论语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很多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受益匪浅。

论语读后感900字高中 第8篇

1.啃书本

文科综合对课本已有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非常重视。所以,回归课本是关键。

(1)抓住书本框架,背熟目录和小标题。这样才能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入联系,为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奠定基础。考场答题时,才能做到大跨度和宏观概括,尽量避免因遗漏观点而失分。

(2)不放过任何角落。大字小字一起看,还有批注,插图及其说明等。还要适度涉及未列入考试大纲的内容。因为考试也时常会涉及拓展内容。

(3)注意整理笔记,抄录在书里。把笔记记到书里是最好的,方便和课本知识紧密联系。有助于提高我们在答题时的表达水平,也能够有效拓宽知识面。

(4)分专题总结。这个在复习中老师也会有所概括,但是自己如能总结效果最好。比如世界之最,_会议之类的,使知识点更清晰、联系更紧密。

2.重视地图

地理的关键是地图。填充图画是不错的方法,即拿一张空的图自己标上山川、城市、河流还有等值线之类的,而经纬线的图更应该多下功夫,一定要多看,做到反复熟悉。

3.注重热点

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热点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先梳理本年度的热点事件,再挖掘每个热点可能涉及的命题角度,归纳整理相关书本知识,最后用相关习题检验自己的复习成果。

4.研究真题

近几年的高考真题是我们所见到的所有高中试题中可信度最高的试题。要有计划地逐题深钻细研,对各类题型题目、不同的设问方式都要进行总结。研究标准答案,总结出命题人构思答案的方法。答题时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概念的表达要准确,史实的表述要准确。而且要善于利用材料,有很多答案都可以在题目所给材料中直接找到。

论语读后感900字高中 第9篇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1.论语高中读后感

2.论语读后感

3.《论语》读后感

4.论语读后感初中

5.论语的读后感3则

6.论语读后感三篇

7.关于论语读后感2篇

8.论语读后感800字

9.论语八则读后感

10.论语十则读后感例文

论语读后感900字高中 第10篇

论语是构建中华文明阶梯的重要典籍,它以人为根本,以学习为方法,为人们构建了一座完美的道德殿堂,引导和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标准道德规范。

近几天来读论语,看完了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一”。透过书页,我似乎能感受到先贤的治学之道。时光飞逝两千年,我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学子,接受现代化的教育,细想之下,古今之间的治学之道有同有异。

同,同在学习态度上。勤奋专注是古今共同推崇的优秀学习态度。

异,异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

古时,人们可以黄灯白卷,从小就苦读圣贤书,笔耕不辍。他们学习的第一课是—怎样做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儒家的仁和礼,道家的清和静,墨家的节俭和和平;黄香温席的孝,孔融让梨的悌,尾生抱柱的信,都是古人学习的必修课。只有通过了这关,才有继续学习的基础。有子曰:“贤贤易*,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无学,吾必谓之学矣。”可见,学做人对古人治学有极大重要*。然后,读诸子,通经略,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下笔如有神,出口成文章。古时有“士大夫三日不读书,便觉说话无味”之说。文学修养是古人学习进修之法。作文写赋,是全社会普遍之事,一致有“桥头窗口门扉处处处贴对联”之景。

古人治学,侧重学人文素养以及文学功底。

今人治学,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数学教给人们严谨,英语开拓了人们的*意识,搭建起文化沟通的平台,自然科学教人们站在更高更理*的角度上看世界,历史使人明了为人处世之道,体育强健人们的体魄,艺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德育教人们做人的道理。不过,今人看待仁义信孝等传统道德的眼光开放了,德育观念也从传统的书本教学转移到社会教学中。至于文学修养,今人主张在学习中综合提升写作演讲等语言能力。应用文,网络文学就是这一观点的佐证。

今人,古人治学内容与方法不尽相同,各有长短,各有千秋。总之,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结构,并间接的影响了社会风气。以古为鉴,今天的社会虽然稳步繁荣发展,但美中不足的是,社会中仍然有些不尽人意之处。君不见,八层有人欲跳楼,楼下多人齐喊好;君不见,老人病到马路旁,无人敢去帮扶将。

知识上的缺陷可以用道德去弥补,道德上的缺陷却不能用知识去弥补。我党历来提倡法治德治并重。我们高中生更应在遵纪守法之余,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多读书,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先学做人,再学知识,夯实道德基础,在学习生活中游刃有余。

论语读后感900字高中 第11篇

古人云:“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可见《论语》这本书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无意中的言行变成了世人的楷模,《论语》于是问世并名动天下。

打开《论语》,像是走进了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来到了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的谋略,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由于此原因了。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的孔子,一个诲人不倦的孔子。我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自己敞开心扉,说无愧于天,无愧于地,不用察言观色。

子曰:“君子周而不必,小人比而不周。”现在一想可不是吗!君子在品德上团结人,而秦桧之类的小人,以钱取人,用荣华富贵来团结人,所以朋友可能会勾结的很多。

孔子讲究孝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今天的人们眼中却在褪色。因此对我们来说重提孝道是非常必要的。当我们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时,我们才会有一颗感恩的心。父母给予了自己生命并把自己精心养育成人,期间父母付出的何止是金钱与精力,更多的是浓浓的爱心以及无私的爱。孔子说: “事父母能竭其力”。即为父母要竭尽自己的所能。此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强调为人子女要孝顺父母,而这是考察一个人品德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现在的我们习惯于依靠父母,索取多,奉献少。这看在古人的眼里,应该是大逆不道吧。另一层含义是指孝敬父母要凭自己的真实能力,如为此而触犯法律,则会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为父母提供充足的物质并不是孝的根本,按照父母的教诲行事做人,才是真正的孝。

论语读后感900字高中 第12篇

(1.)把课本看熟,基础打牢。注意,是用心看熟,而不要死记硬背——这是强化提升的基础。看课本有四个关键点:?第一、抓住书本的框架,再用具体知识来填充,这样我们接受的就是知识的整体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

第二、看书要细致,包括小字批注插图都要留意。

第三、复习要及时,上完课当天复习,效果最好,周日在家最好把本周的课程再熟悉一遍,加深印象。

第四、要在看书的过程中思考,不能机械地背书。思考文字中隐含的意思和结论性语言是如何得出的。如课本中提到北美独立战争手启蒙思想得影响,究竟如何影响书中没有明确,我们就可以从领导人、《独立宣言》的发表、确立共和制等角度思考。

(2.)在充分掌握课本主干内容的基础上,高考状元学习法中还提倡背诵目录,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无论是政治、历史还是地理,都把课本上的目录给背下来,这里我用的是“背”而不是“看”字,为什么要背目录呢,因为无论是政治、历史还是地理,都是按观点给分,比如一道题目12分,要答4个观点,每个观点3分,可能你写了很长一段但只有一个观点,那么你只能拿到一个观点的分数也就是3分;但如果你短小精悍地写了4句话,每句话却都踩着一个点,那么你的分数肯定要比你只答一个观点更高。

论语读后感900字高中 第13篇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时期深刻的“_”,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司马迁评价孔子:“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孔子所阐述的儒家精神内涵影响至深,虽然在时期,曲阜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但时至今日,儒家精神内核重新被人们认可。

人性中的觉性不随境迁,觉醒就是一个人的良知,是本性心,是真我,是克己复礼之谓仁。良知是永恒的,是人人相同的。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不是命运,而是人性中的真善美。一个人要先发掘本性心中的孝悌,诚信,反省“忠乎?信乎?习乎?”这样达到内圣的境界,之后才能做到敬事爱人,节用,使民以时的外用。要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做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为人也应如君子一般。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君子就是孔子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在古代“德”的写法,形似十字路口上睁开一只眼。德是天然之性德,明德,就是生而有之的觉性。有时对人生感到很迷糊的时候,好比我们来到一个十字路口,需要有一只眼给我们指点迷津,这只眼就是“德”。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来自于觉醒和良知,它们是指路的老师,如果违背了它,于心就会不安,这就叫“率性之谓道”。王阳明讲:“知善知恶是良知。”就是从德上,从我们觉性的妙用上,回归这个生命的本体。“德”不是知识,不是概念,而是呈现,是体验。觉醒,明德,良知一直在这里呈现,我们可以体验。

《论语》中对孝道也有深刻解释。孝道并不仅仅是物质上奉养父母,孔子在《为政》一篇曰:“今之为孝,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除了奉养父母还要敬爱父母,关爱父母。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要做到孝,对父母始终面容亲近和善是难点。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不能只学习知识而不思考,要“学而时习之”不仅要学还要实践,还要“温故而知新”。学习的过程中要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实践的时候要多见阙殆,慎行其余。 人还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天地化育万物,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辛勤教诲,感恩食物赐予营养。学医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医传道,以道御术,惠泽苍生。

论语读后感900字高中 第14篇

真理并不在于它有多么的深奥晦涩,恰恰相反,真理是最朴实无华的,《论语》语言简练,但千百年来却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名著深为文人志士所尊崇,其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传播,从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前进的方向。其人文思想的光华,已然灼照了千古。

论语的哲思博大精深,所阐述的内容包罗万象,富含着先哲的睿智光芒。试想在两千多年前,人们无不在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追求物质富足时,孔子,这个有着堪比宇宙般广阔思想的圣人,他捋着髭须行进在苍茫的天地之间,这是怎样的睿智者与开拓者,他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有了礼法、信仰与思想的社会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率性而为、追寻自我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孔子是勇敢的,他敢于直言不诲,他放任精神在天地间自由驰骋,他将小我融入大千世界,于是

他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方平天下“的道理。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属于孔子的时代,孔子该是骄傲的,他有一个民族的追随者,这世间不会有一个明星可以做到如此。可我又深知他该是平淡的微笑吧,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即使是射箭这样的比赛,也必然是互至揖让之礼。君子之心,与世无争;君子之行,与人无争;君子用世,与名利无争。这便是孔子,他称自己是君子,他便按着君子的准则要求自己。君子,岂名利所能驱使也?

“大音希声,大道无形”《论语》中最令我折服的是《述而》一章,述而述而,只是阐述而已,述而的开章写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说:“我只是阐述前人成说,而没有创建新的理论,我深信并喜爱古文化,只是力求像老子和彭祖那样谨慎的延续传承古文化精华的工作。”孔子没有创建新的理论么?答案是肯定的:他创建了,并且发扬光大了。他将自己的言行思融入了他所传承的古文化,他发觉了古文化与人的联系,可以毫不怀疑的说孔子是伟大的,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可孔子不会急切的立论或夸夸其谈。真理是朴实的,圣哲从不故作高论来炫耀才华,也不刻意危言耸听来惊世骇俗。大道至道,莫不以极简洁极明晰的语言紧扣其真谛精髓而道出,“夫大道不言,而致远也。雀噪聒聒,何所见也。”文化的传承不在于刻意的标新立异,而在与继承和发展。

孔子73岁归逝,算得上长寿之人,其实在我心里,若不是仔细的看过孔子的生卒年月,怕是我会相信孔子是修行已满升级做了神仙,孔夫子的精神世界始终是安详平淡的,有文为证:“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在生活中神态也总是保持安详快乐的,这便是生活的深度,所谓独处见操守,居家见性情,赋闲见德行。生活是一种境界,不疾不徐,不愠不火,始终保持一种从容恬静,淡泊宁居,安享生活的乐趣与美好。心忧天下不需要整天一副忧心忡忡的苦相,表面的忧形于色,是做给人看的,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为道德文化奠基,并不与生活的快乐相矛盾。既能够平静的高居荣盛的热闹,也能够安然的静处退居的寂寞,超脱于凡尘的琐碎与卑下,显示出的方是人生的境界与深度。

《论语》开篇讲《学而》,强调‘唯学习为人生的第一要务’,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主张对崇高思想的执着,对丰富健全精神的向慕,应远在物质追求之上。高行微言,所以修身;博学澈文,所以广知;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才有高下,德无止境,学而无涯,不学则无以立于社会。因此古人说:学是立世之本。《论语》二讲《为政》,三讲《八佾》,四讲《里仁》……这便是孔子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完善与修养

孔子创造了一种学说,然后用这种学说改变了一个民族,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传奇,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传奇,旧时的《论语》作为封建士大夫走向仕途的敲门砖,而今作为人们约束自我的行为准则,《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教给人们为政以德、清廉守节、做事勤奋、生活节俭、待人诚信、交友谨慎、精忠报国……这些智慧的睿智语言,对中华民族精英群体有着巨大的影响。《论语》的教化早已不局限于儒学派,它已经成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性的文化标志。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的进步中,常有后人研究《论语》时将其神秘化、宗教化,流于其表面的注解,对于其思想精神的把握有所偏差,便对《论语》肆意菲薄,进行牵强附会式的批判,我们不能否认其内容具有一定的封建传统性质的道德偏

差,例如:歧视女性等。但那是一种时代下的思想产物,带有一定的时代标志,而《论语》对思想的弘扬,经久而弥新。《论语》表现的是一种文化的历史,一种历史的文化,你无法去否决它的价值。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不同人品读《论语》自有不同的体会,这便是其传承千古的内在品质。

文化的传承是严正的文化是一种观念,一种氛围,一种素质,一种生活态度。任何丰功伟业都只是暂时的,只有文化能够流传久远《论语》便是一种文化,一种深刻的,值得人们不断学习理解探索追寻的文化。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是危险的,而一个拥有良好礼仪文化底蕴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伟大民族,论语就是这样的传承所在

论语读后感900字高中 第15篇

孔子有一句关于收学费的话:“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也。”意思是说,只要你给我拿一些肉干来作为拜师的礼物,我一定教诲你,可见孔子心胸之宽眼界之广。“有教无类”,我不论你是什么民族,什么身份,只要你有好学之心,我一定教诲你。真的这样吗?

孔子有一句关于举一反三的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地步,不去启发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表达的程度,不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反复去教他。”言外之意,如果你不能举一反三,我就不教你了,因为:1你不用心思考; 2你笨。但孔子的学生拜入孔子门下时,无一不是好学的,那么只有第二种可能:你笨。孔子还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发现,有些人天生就聪明,上者;有些人相对差一些,要经过学习才明白;有些人懒得学习,又遇困难,现实逼他去学,这就是糟糕的人。孔子还和子贡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意思为:子贡说:”这就像《诗经》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样吧。”孔子说:“赐也(子贡呀),可以开始和他讨论(教他)《诗经》了,告诉他过去的,他可以推断现在和将来的。”

这些都表明,孔子喜欢教好学、乐学、能触类旁通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教出来也可以时时启发自己(孔子)。

看向古人,是有愚笨的人的,但反观现在,同学们的智商差不多,但是为什么有人成绩高,有人成绩低呢?其实这是平时努不努力造成的。所以,作为现在的我们,应该有一颗向学之心,这不但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老师的肯定的一种承诺。

论语读后感900字高中 第16篇

几乎人人都知道颜回,可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完《论语》,我对颜回也有自己的见解。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思,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这是孔子老人家对颜回的评价,可以概括成“颜回大智若愚。”颜回看起来很笨,可其实他是一个贤明好学的人,所以我们不能以貌取人。

孔子老师不分贫富,只要是虚心求学的人,他都收下。当颜回进学堂时,只要磕三下头便成了孔门弟子。一开始孔子并没有特别注意颜回,只是发现他上课学习最认真,但从不发表意见。

可日子久了,孔子发现颜回中午放学后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学堂,下午又最早到学堂。孔子觉得很奇怪:颜回吃饭能吃这么快吗?于是他派了几个人去颜回家看看是什么情况。

原来,颜回家非常穷,所以住在贫民区,父母每天都要到田里去种地,只给颜回留下一锅菜汤。颜回回到家后,就把菜汤倒到一个用竹子做的碗里,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时菜汤喝不饱,他就跑到井边,用水瓢舀几瓢水喝,然后赶紧回到学堂。

孔子非常欣赏颜回,于是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不仅如此,颜回还很尊师重道。他对孔子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都说他“三月不违仁“。可是颜回不注意身体,不幸早逝。孔子为此非常痛心,以至于感叹道:“噫!天丧予!天丧予!”

鲁哀公曾问过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可见颜回对于孔子来说多么重要。

颜回是个肯吃苦耐劳的人。他没有在现状中抱怨,而是积极向上,努力学习,修身养性,成为了大家尊重的人。我们在生活中也要这样。例如,这次考试考差了,不要灰心,不要抱怨,因为那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应该分析错题,以后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才能提高成绩。这难道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我们还可以学习颜回身上的另一个优点:尊重老师。老师面对一个这么庞大的班级,毫无抱怨的教授给我们知识,我们不能不尊重老师。但我们不应该面对老师时诚惶诚恐,如果是这样,就不能建成一个正常的师生关系。颜回在孔子讲错时,他都会很有礼貌地指出来。如此看来,我们上课时,应认真听讲,有不懂的问题可以问老师,吸收老师讲的知识,才能对得起老师的一片苦心。

因此,我觉得颜回是个尊师重道,好学,大智若愚的人。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论语读后感900字高中 第17篇

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一作文再寻—我睁开朦胧的睡眼,急匆匆地去上课,在小区院子里看到那棵树,整个人才顿时清醒过来,停下了脚步?大姑姑说:好的。“东东满脸惊愕的问道”是真的吗。我真喜欢到玉田公园玩;阳春白雪注定高雅,下里巴人也不能空缺。“说完就走了。太阳每次的跳跃,就使得阳光又照进了一个被黑暗侵蚀的角落,地球又多了一份生机?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语读后感900字高中 第18篇

看完了《诗经》再看《老子》,一部部几千年前的不朽经书让我获益,并让我不禁迷惑;几千年前的先秦诸子百家是如何悟到这些道理的呢?但是这些字字珠矶的作品对我来说还是有些太深奥了,咬牙读了几本后,我把信心全部放在《论语》上了。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片酬,后来就成了《论语》。*历史上从汉武帝开始,尊儒学为统治思想,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它的推崇。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论语》更像一碗热腾腾的鸡汤,喝下去后让心灵得到一次洗涤,不,应该用一次升华。孔子的《论语》很少由长篇大论,每一则都很简练。因为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句短语就是最好的叙述。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一路跌跌撞撞,一身伤痕闯过来的。全世界都惊叹于我们,因为我们的一种信念,孔夫子就是一个很叫信念的人。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明信子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比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先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是啊!兵、食物都是护生的,人都有一死,还不如信念重要了。对待生活,孔子最爱颜回,他曾夸奖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论语》像一位智慧老人,给我指引人生。在处世方面,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优何惧。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交友需要谨慎。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子曰:“三*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让我明白志向重要。

《论》的真谛就是教我们过上心灵的那种生活。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我想用它来洗涤心灵,修身养*跟更好罢了。

论语读后感900字高中 第19篇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论’理论,理论人生,理论人生沧桑百态,理论孔子儒家思想,《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十则教给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子请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论语?八佾》意思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爱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 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诗》了。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说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学习的勇气,其精神可敬佩!

治学方面,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包容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论语》读后感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