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弗文库

外婆的道歉信系列作品分析(最新4篇)

西西弗文库 48

外婆的道歉信系列作品分析 第1篇

读巴克曼的小说,千万不能被他简单的语言给糊弄过去,因为在最简单、最平凡的文字下,蕴藏着远远超出想象的内涵,《外婆的道歉信》亦是如此。

小说的叙事基调既不高昂,也不低沉,而是以一种悲悯的人文情怀展现出来的。当外婆和爱莎在现实世界中不如意时,她们就会进入自由的不眠大陆,去寻找快乐。不眠大陆由六个国家组成:密阿玛斯、密普洛瑞斯、密瑞瓦斯、密奥达卡斯、密莫瓦斯和密巴塔洛斯,爱是不眠大陆的流行语言,悲伤在这里被打包进一个个装置里封印。在爱莎的眼中,这六个大陆是如此的完美,以至于和现实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但当她怀着对外婆的怀念,怀着对不眠大陆的憧憬,怀着对冒险任务的尊重,怀着对道歉之于外婆的重要意义的追索时,她发现原来不眠大陆正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就像外婆以前告诉她的那样:最好的故事从来不是完全真实的,也不是完全虚构的。

整条故事线的发展都紧紧地追随着爱莎的视角。作为一个不到八岁的小女孩,爱莎虽然常常表现出其世故的一面,但其天真和善良的视角却将她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在书中,爱莎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难以与大人相提并论,所以她常常借用“维基百科”去了解那些她不知道、不明白的事,当她难以理解人类最自然却由最复杂的情感时,她试着用理性的知识去加以解释,正因为外婆没有照顾妈妈长大,即使她救了很多人的命,爱莎也执意地将外婆视为一个“坏妈妈”。对于像爱莎这样的孩子来说,她们的世界里只有真理,哪怕是情感也是由真理构成的。他们尝试着去为所有的事贴一个“好/坏”标签,这就是他们认知的方式。通过爱莎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是怎样去理解世界、理解大人的,她看到的一切都是那么与众不同,她有自己的单纯去解读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她有自己有限的知识去理解充沛且复杂的感情,这样的视角,常常让人忍俊不禁。而当我通过爱莎的视角去看周围的一切时,我被她深深的勇气与天真烂漫所感动。

外婆的道歉信系列作品分析 第2篇

巴克曼曾言:“文学创作最深刻的主题就是‘爱’,而‘爱’却很难描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读者能从我们故事中体会到‘爱’的存在并得到治愈。”《外婆的道歉信》就是这样一部写“爱”的童话故事。我之所以认为《外婆的道歉信》是童话故事,是因为它带有童话故事的叙事特点与价值表现,但是相比一般的童话故事,《外婆的道歉信》更具有启示性与启发性,巴克曼通过这个故事,想传递给我们的是爱与原谅。

爱是小说中心的主题,也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存在。在结尾处,外婆在信中写道“我爱你,一万个童话永恒”“我爱你”“见鬼,我超级超级爱你”“好好长大,做个与众不同的人,不要让任何人告诉你不应该不同”,直至此时,我终于体会到外婆对爱莎最漫不经心、最隐秘的爱,不论是每次都准时出现在学校门口、为了不让爱莎伤心带着她翻墙看猴子,还是跟着爱莎一起“讨厌”继父乔治,外婆的爱总是经过包装的。但通过外婆留下的几封道歉信,爱莎重新认识了外婆,重新建立了对“爱”的理解。

最后,外婆通过道歉信向所有她伤害过和伤害她的人道歉并给予原谅,正如外婆在信中表现出来,宽恕使爱更加强大、更加有力。通过外婆的道歉信,爱莎渐渐地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外婆的形象,并“原谅”了外婆对妈妈的忽视。就像外婆所说的,我们应该去好好生活、好好大笑,去原谅那些给自己带来伤害的人和伤害本身,因为人如果一直沉浸在痛愤怒与悲伤中,最痛苦的只能是自己。只有原谅,才能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宽敞。

读《外婆的道歉信》,常常笑也常常哭。外婆说“离别是在所难免的”,但爱和守护永在。巴克曼通过一个具有教喻意义的故事,让我们学会了爱、守护与原谅。

新闻中心电话: 联系信箱:xwzx@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外婆的道歉信系列作品分析 第3篇

《外婆的道歉信》乍一看充满了孤独与落寞。

外婆看上去是一个异想天开、活泼乖张的“老年人”,但这种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极其不对等却体现出外婆内心所蕴含的极大的孤独。外婆的孤独感来自于其过往的经历、自由的性格与人们的不理解。外婆是名医生,早期她因工作原因全世界“流浪”,因此错过了女儿乌卡莉尔的成长,但当孙女出生时,她渴望对自己的“缺场”进行救赎,于是她内心有了一个小女孩的形象,这个小女孩就是爱莎——一个因为父母离婚而变得孤独之极、郁郁寡欢的七岁孩童,外婆想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活泼的小女孩”,因为她想用自己的童真去唤醒爱莎隐藏的童真与童趣,她用自己的行为去提醒爱莎,她还是一个孩子,她可以犯错,可以被批评被原谅。除了对孙女的守护,外婆的自由率真的性格使其变成了大家眼中的“怪女人”——拿屎球打警察,和邻居、女儿吵架,用彩蛋枪袭击邻居……她种种的行为让大家认为她是一个性格恶劣、品行败坏的人。但实际上,这只是外婆的性格使然,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质,但是正如巴克曼所表达的那样:我们把与我们大多数不同的人当成了怪物,却没有看到他们背后所隐藏的可爱的差异。外婆的行为不羁使得人们不愿去接纳她,这造就了外婆更深的孤独。没有人关心外婆做某件事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人们已经为这些行为贴上了标签:越轨、出格;没有人在乎外婆对爱莎“奇怪但却热烈”的关爱,只觉得她在“把孙女变成‘怪物’”。现实中的孤独让外婆开始编织一个想象的世界,她将自己想象为“不眠大陆”的骑士,可以不顾别人的看法自由自在地翱翔、无忧无虑地生活。但想象空间的膨胀体现了现实空间的步步紧缩,最终只能看到外婆隐藏在表面之下那内里的孤独。

与外婆恰恰相反,爱莎的表现与行动有着不属于她这个年纪的“老成”,大家对她的评价是“小小年纪却如此烦人”,而她自己也明白:“自己当七岁小孩当得不怎么称职,也清楚自己与众不同。校长说她得‘正常些’才能‘融入其他小朋友’。”正是因为过于成熟,当爱莎面对现实的时候才会显得异常孤独,她没有朋友,还因为自己的格格不入被其他人欺负,对她来说,外婆是唯一的慰藉。

从角色设置上来看,外婆和爱莎似乎是角色互换了。外婆的“童真”并不是回归大人本体的童真,而只是一种陪伴的方式,而爱莎也没有真正明白外婆为她所做的一切。外婆的“自由活泼”与爱莎的“少年老成”是不符合社会规范与心理预期的,外婆时常被他人训斥,而爱莎却总是端着大人的架子闷不做声;外婆在残酷的现实中世界所要做的是拯救爱莎的童年与天真,她想要爱莎像其他孩子一样表达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恪守对错的标准,爱莎则在一个“正常成年人”的现实中去接受一个“非典型的、话多爱动”的外婆,去追寻自己想要的自由与陪伴。在巴克曼笔下,外婆和爱莎是一个矛盾体的两个方面,她们两人其实一直在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挣扎,希望“另一个自己”可以自在快乐地生活。外婆和爱莎的记忆与渴望、现实与想象的纠结与冲突,让两个人都陷入了深深的孤单,而试图从幻想的不眠大陆寻找最真实的自我。

纵观巴克曼对外婆和爱莎的描写,我们可以发现,夸张的叙事下,其实写出了最深刻的人性表达。外婆与爱莎,何尝不是生活在现实的孤独中的我们每一个人?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人是孤独的,人一生下来就被世界抛入无边的黑暗之中,寂寞、焦虑。每个人都是他人的地狱,因为每个人都是利己主义者。虽然万物互联的时代看似连接了我们每一个人,但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身体接触的逐渐消逝,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完全理解自己的人,我们经常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陷入孤独。读《外婆的道歉信》,每一个深有感悟的人都会因为真实的语言而心有戚戚。

外婆的道歉信系列作品分析 第4篇

外婆在世时,有外婆一个人站在爱莎这边,外婆去世后,经过外婆的精心安排,有很多人站在爱莎这边。

在执行送道歉信的任务中,爱莎找到了所有生活中问题的答案。

外婆曾是一名正义、勇敢的医生,她总是最先想到的是别人。

外婆和妈妈的关系不睦,源于外婆年轻时的工作忙碌,妈妈原谅了外婆,因为爱莎的妈妈发现,自己和外婆一样是一个工作狂。

爱莎接受了妈妈,接受了父母离异,接受了妈妈的孩子“小半”。

爱莎理解了邻居的种种行为,比如因为战争在心中烙下阴影总在洗手的狼心,不停地在以抚平衣服上褶皱引起人们注意的玛丽。

邻居们都很平凡,有缺点,他们曾被命运伤害,但他们心中依然充满对生活的爱意。